纪念任弼时120周年诞辰丨任弼时也是“生活家”
掌上汨罗 • 文艺
2024-04-29 11:11:33

任弼时也是“生活家”

刘国辉

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,虽然一生艰苦俭朴,“没有任何的(物质)享受”,但他多才多艺,是精神生活的高手和日常生活的能手,是一位真正的“生活家”。

不卖画的画师

任弼时出生书香世家,自小聪明过人,并有艺术天分,在父亲的教导下,他画的花鸟虫鱼人物等,无不活灵活现、惟妙惟肖,深得众人赞叹。在长沙求学时,同学萧劲光就曾笑言:“培国(任弼时的原名),你能以此(绘画)谋生了。”革命理想和抱负才是最重要的,任弼时和萧劲光都选择了投身革命,但任弼时的画技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还派上了不少用场。如他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画列宁遗像供同学们悼念,在五卅运动时画过宣传册等等,不过最典型的一次,还是在武汉白区工作时期。

1929年,任弼时担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书记期间。那时的武汉,仍处在白色恐怖之中,革命同志不时牺牲。为做好白区工作,任弼时扮成画师模样,和妻子陈琮英租住在法租界旁边。为把它扮成画廊,任弼时绘出多幅画作挂于墙上,陈琮英边欣赏边打趣:“等革命胜利后,二南(任弼时小名)会成为大画家!”任弼时微微一笑:“艺多不压身,在白区工作,应对敌人就要有几手功夫。”

白区的危险还真来了!一天,中共长江局书记关向应和任弼时正商谈工作,一人探头探脑走进来,东瞅瞅,西看看,说是要查户口。因为陈琮英发出暗号,任弼时早已拿起画笔,关向应则在一边端详着。探子一看,唉呀,好画,应该是真画师!但他又不甘心地问起关向应情况,关对答自如。随后,关装作买画取出酬金,小心拿起任弼时刚作完的画,一声“好画”,从容走了。探子眼馋,搔一下头,索要了一幅画,掖着走了。

“呸!”闻声而来的房东,对着探子的背影啐了一口,并关切地问任弼时:“咋不挂牌,咋不标价,让他白得?挂牌后生意会好的!”任弼时微笑点头:“是呀,要挂牌,要标价。”谢过房东后,陈琮英关门问:“挂牌标价后,人家真买怎么办,会不会影响革命工作?”任弼时呵呵一笑:“价格标得高高的,人家就不会打扰的。”就这样,任弼时以画廊为掩护,在白区武汉做了大量极其重要的革命工作。直到1930年底,任弼时夫妇离开武汉,暗探、房东还有周边的人们,还真以为这是一家画廊。陈琮英在建国后,向人谈起这段经历,也总是笑起来:“我家老头的画呀,画得真好,但他从不卖画。”

巧吃“牛肉”

1936年7月,松潘草原一望无垠,满目青青。跟随红军总部行动的二方面军最高领导人任弼时,在草地上来回踱步,展目凝思:已三过草地的红四方面军都已断炊,跟进的红二方面军万余将士,怎样才能找到食物走出草原?

“有了!”任弼时看着足下剩下的一株野菜,思忖野菜不可能全部挖尽,是否可扩大范围和提高寻找效率?立马,任弼时找到经验丰富的红军总司令朱德。一番商议,野菜的试吃名录和搜寻地点更加完善了。

可是即便如此,野菜也还是经常不够吃。有时,看着饥疲不堪的红军将士,任弼时就撑着身体,给指战员们精神会餐,讲起革命故事。红军队伍里基本上是十几二十岁的小年轻,听得津津有味,一时忘了饥饿。有一次,同行的故事听众中有人说:“听这比吃肉还过瘾!”“肉?”任弼时看着面黄肌瘦的将士,沉思中瞥见警卫员李少清的枪带,想起湖南老家有吃猪皮的习惯,顿时灵光一闪:“有‘牛肉’吃了!”他取下皮带,和李少清用刀子小心地将它割成小块,然后将小块皮带放到火上烤,再用刀刮掉焦糊表层,放到锅里水煮。煮到一定程度后试吃,嗯,味道还行,至少比野菜好些。这真是个值得推广的办法,皮带、枪带、马鞍等皮制品,都是“牛肉”的来源。红军队伍甚至唱起《牛皮腰带歌》:

牛皮腰带三尺长,草地荒原好干粮。

开水煮来别有味,野火烧熟分外香。

一段用来煮野菜,一段用来熬鲜汤。

有汤有菜花样多,留下一段战友尝。

但即便是这种“牛肉”,也是极其有限的。带头吃牛皮带的任弼时,倡导大家有计划地吃,他自己的两条皮带,每次都是割取一小块。等到走出草原,任弼时的两条皮带还剩半截,这时他在上面写了一行字:“越吃越健康,将革命进行到底!”半截皮带现存于国家历史博物馆,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,此为后话。

不仅有“牛肉”,偶尔还有点鱼汤。虽然草原的鱼难以捕获,但任弼时曾在家乡白沙河钓过鱼,他像朱总司令一样,把缝衣针做成简单鱼钩,偶尔也能钓上鱼。有时,两条小鱼,一大锅子汤,坐月子的陈琮英尝了,伤病员和体弱的人都尝了,留下终生难忘的一抹鲜。

任弼时带头吃的皮带

纺纱“状元”

任弼时一家与纺织有不解之缘,陈琮英也曾在长沙做过纺织工,堂叔任理卿则是著名的纺织专家和纺织教育家。

抗日战争时期,因为反动派的严密封锁,“不准一斤棉花、一粒粮食、一尺布”进入边区,延安物资异常匮乏。为打破封锁,解决缺衣少食问题,党中央号召开展大生产运动,身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的任弼时,对大生产运动抓得事无巨细。他这个中央“大管家”,甚至找三五九旅要来一部纺车,仔细琢磨怎样改进它。并且,任弼时只要有空,就像老把式一样,盘腿而坐纺起纱来。最初,他纺的纱粗细不匀还易断,但功夫不负有心人,经刻苦练习,并向陈琮英等人请教,他的纺纱技术日渐提高,在边区领导中已是很有名气了。

1943年3月的一天,天空亮如明镜,杨家岭里好不热闹,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在窑洞前举行纺纱比赛!约两百辆纺车,排成整齐的一列列,周恩来、任弼时、李富春等中央领导人笑容满面地坐在纺车旁。一声哨响,比赛开始,纺车“嗡”声四起。任弼时一手熟练地牵线,一手快速地摇动纺车,白棉线在他久历风霜的手里,如泉眼细水,绵绵不断而又均匀地流出。即便腰酸背胀,额头微汗,他也无暇停下休息,“嗡、嗡、嗡”地转着......又一声哨子,纺车全部停下,纺手们纷纷拿出劳动成果。经评委员认真鉴定,任弼时纺纱粗细极匀且很少岔头线,为最优等(纺纱英雄),列第一名。年长一些的周恩来也获纺纱英雄称号,列第五名。

在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的带动下,延安各界掀起了纺纱比赛的高潮,促成了大生产运动中你追我赶的热潮。甚至连毛主席都在杨家岭窑洞下开垦出一块菜地,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则组织了一个生产小组,垦地种菜3亩。经过军民艰苦努力,边区延安的经济条件大为好转,任弼时的老部队三五九旅(原红六军团),更是把荒凉无比的南泥湾,变成遍地庄稼、牛羊成群的“陕北好江南”。

大生产运动时期的军民纺纱

传奇爱情

1921年,即将远赴苏俄留学的任弼时,在后来很有名的红色家书中,不仅写了“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全赖我辈青年造成大福家世界”,还表达对父母的依依不舍——“惟祷双亲长寿康!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,儿在外面心亦稍安”,流露了对未婚妻的无比牵挂——“仪芳读书事,乃儿为终身之谋”。

任弼时家书

任弼时与仪芳(陈琮英),从包办婚姻到红色伉俪,诠释了最美的爱情。当年,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为纪念自己深爱却又早逝的原配陈氏,与陈家定下娃娃亲,约定两家再续情缘。就这样,两岁的陈琮英被许配给刚出生的任弼时,而童年的陈琮英和任弼时,自是青梅竹马、两小无猜。后来,任弼时考入著名的长郡中学,经济上面临窘境,在长沙织袜厂当工人的陈琮英二话不说,拿出自己近乎全部的微薄收入接济他,两个少年人在困境中互相鼓励着、温暖着。任弼时赴俄留学时,陈琮英虽然千般不舍,也听说过洋墨水男与包办婚姻女缘尽的故事,但她还是全力支持他出国留学。留学归来的任弼时,在上海大学任教期间,因学问、地位、形象均为一流,不乏高知美女向他表白,但他不为所动,仍然牵挂湖南老家原本识字不多的陈琮英。1926年,担任团中央总书记的任弼时,在上海与陈琮英结婚了。婚礼上,任弼时西装革履、英俊帅气,陈琮英身材偏小、气息朴实,但两人眉眼中的深情与信赖,受到众人衷心祝福,在座的浪漫组合“秋之白华”(瞿秋白、杨之华)也为之赞赏。

婚后,两人几乎成了形影不离的革命伴侣。任弼时认真指导着陈琮英的工作和学习,陈琮英悉心照顾任弼时生活,支持他的一切革命工作。任弼时曾两次被捕入狱,陈琮英更是奋不顾身去营救。红六军团长征时,一次遇敌突袭,尚在病中的陈琮英跑不动,经别人全力相助始得脱险。任弼时爱怜地看着脱险后的陈琮英,诙谐地说:“我丢得起老婆,但丢不起‘机要处长’啊。”自此,直至任弼时逝世,任弼时和陈琮英也没有稍许分离。1950年10月下旬,年仅46岁的任弼时,对毛主席说了此生最后一句话:“我唯一的遗憾,就是对家人感到愧疚!”任弼时逝世后,陈琮英一直戴着红军帽,一直念叨着带她走上革命道路的伴侣,直到半个世纪后溘然而逝的那一刻......

任弼时不仅是“党内的老妈妈”,也是陈琮英一生的“男神”,他们的子女一直记得:长征时,爸爸为照顾妈妈,用自己编织的布袋背着小远征走完长征路;妈妈生病时,爸爸总是对他们说,你们认真听话,妈妈的病就会好得快些;他们外出求学时,爸爸最高兴的事就是和妈妈写信看信,甚至寄来毛线让他们编衣御寒;他们生活俭朴,坚持人走电关,坚持使用公筷,周总理对他们的文明行为经常赞扬;爸爸摄影技术高超,给家庭、给社会留下不少很有价值的照片;爸爸爱好文学,五四运动时期编写过宣传剧本,后来还给妈妈和他们谈起古典文学;爸爸是一个流淌着音符的人,学生时代曾担任过“贫民半日学校”音乐教员,聆听建国大典的广播时,他不顾有病之身,拉起了心爱的小提琴,全家成了欢乐的海洋......

(作者:刘国辉,汨罗市委党史研究中心,此文原载于中共党史期刊《党史博览》)

作者:刘国辉

责编:张咪

来源:汨罗市融媒体中心

专题纪念任弼时同志120周年诞辰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